中华民族一直是一个富有探索和创新精神的民族,翻山越海的步伐从未停止,从北斗星、指南针、罗盘,再到今天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都指引着中国人不断前进。1405年7月11日,航海家郑和首次远航西洋,拉开了中国人和星辰大海的缘分。而时至今日,北斗也一直指引着一代代远航者的方向,从未间断。如今人类在海洋已经可以借助北斗系统的开放、免费、高质量的导航定位和授时服务,知晓时间,获得位置。
今年的中国航海日,让我们来看看,远在太空的北斗能为航海带来什么?
北斗海事国际化
2014年,国际海事组织(IMO)海上安全委员会第94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对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认可的航行安全通函,标志着北斗系统正式成为全球无线电导航系统(WWRNS)的组成部分,取得面向海事应用的国际合法地位。2019年初,国际搜救卫星组织第59届理事会批准北斗卫星搭载搜救载荷纳入国际中轨道搜救卫星系统发展规划。
如今北斗海上应用已在许多领域深入展开,如北斗应急示位标、长江口北斗CORS系统、海上北斗一体化灯器和配套的遥测遥控终端、北斗多功能航标、北斗差分潮汐测量、北斗船舶自动识别碰壁、海事执法船舶北斗调度应用……
海上通信有北斗
北斗系统在渔业领域的应用推广不断深入,受到渔政部门以及渔民的普遍欢迎。运用北斗系统终端,渔民出海打渔,不仅可以精准定位,渔政部门还可以使用短报文与渔民联系,提升了安全性。目前,我国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等海域的5万多条渔船装上了北斗终端。渔民有了北斗终端,极大解决了海上通信需要,受到了各级部门和渔民的广泛欢迎。
休渔期监管有北斗 信息化水平效果好
伏季休渔期是自1995年起实施的一项为保护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近年来,基于北斗系统的船载终端及渔政执法监控管理系统在多地部署,持续提升伏季休渔期的管理效果和管理水平。
如河北省相关部门同时利用北斗终端发出的位置信息与渔民上报的位置信息充分比对,随时掌握渔船动态;山东省正全面构筑“人防+技防”动态监管体系,运用北斗系统切实稳控休渔局势、维护渔民合法权益;浙江省通过北斗系统实行24小时的不间断监控;福建省全面推广应用渔船北斗示位仪,已基本完成省内大中小型海洋渔船的安装工作;广东省渔政部门为渔船配基于北斗系统的船载定位终端,对渔船航线进行动态监管。未来,北斗系统将继续深化在渔业管理的应用,保护渔业资源,保护渔民利益,实现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航标维护有北斗
近年来,北斗系统在航标维护领域亮点频出。今年三月,交通运输部南海航海保障中心三沙航标处在海口正式揭牌成立。辖区所有公用航标全部采用北斗终端远程管理,北斗覆盖率达到100%。北斗终端的使用,能够有效地帮助三沙航标处实现远海重点岛礁实现常态化值守。近年来,辖区内的航标正常率、航标维护正常率均超交通运输部颁发标准。北斗终端应用于三沙航标处的所有公用航标,能够为导助航设施、水上测绘、水上通信等多项设施提供高效支持。
今年年初,交通运输部东海航海保障中心连云港航标处完成江苏沿海最后一座公用航标北斗遥测设备安装,江苏沿海400余座公用干线航标全部更换成基于北斗系统的遥测设备。借助北斗系统定位功能,进一步改善了连云港航标处对公用航标的管理能力。北斗系统的应用,极大地提升了江苏沿海的海事监管能力和船舶导助航服务水平,为海上航行从传统的经验航行向数据航行转变提供技术支撑。
海事工作加速推进 北斗系统走向全球
北斗系统海事工作的快速推进不仅优化了海事工作的手段和方法,更推动了北斗系统走向全球。
2020年3月,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正式发布首个北斗船载接收设备检测国际标准(IEC 61108-5),该标准的发布将为后续北斗地基增强、星基增强、国际搜救和短报文通信等相关终端在IEC的标准制修订奠定基础,标志着北斗正式进入国际航海产业应用。
我国2035年前还将建成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国家综合定位导航授时体系,构建覆盖天空地海、基准统一、高精度、高安全、高智能、高弹性、高效益的时空信息服务基础设施,真正实现“天地一体化”。
“斗柄指南,天下皆夏。”如今我们仍可以从这句充满韵律的古语中想象到人们仰望星空的场景,仿佛看到先人们用智慧和勇气在海上劈波斩浪的故事。
如今在海上的船只,已经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指明方向,乘风破浪的故事还在继续,北斗也承载着几千年来中国人的浪漫和智慧,悬挂苍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