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卫星系统总师王平(摄影:朱西迪)
2019年12月16日,第五十二、五十三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发射。北斗网记者专访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卫星系统总师王平。
北斗卫星转运(摄影:南勇)
王平介绍,随着第五十二、五十三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发射,所有中圆地球轨道(MEO)卫星全部发射完毕,标志着北斗三号全球系统核心星座部署完成。中圆地球轨道卫星的轨道高度大概是在2万公里左右,轨道周期是12个小时左右,和地球自转周期不同步。从地面上看,由西向东不断运动覆盖全球。所以要想提供全球导航服务,主要依靠MEO卫星,这也是把24颗MEO卫星作为北斗全球组网核心星座的原因。
从北斗一号数年研制1颗星,到北斗二号3年研制15颗星,再到北斗三号3年并行研制30颗星……众多奇迹的诞生得益于不断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形成了一整套独具特色的管理制度。针对北斗工程时间紧迫、技术复杂、多星多线并举、参研单位众多的特点,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跳出了单星管理模式,开创了组网卫星研发生产组织管理的新模式,首创了“四加一”的管理流程体系。技术流程、计划流程、产品保证流程和技术安全流程,加上与四个主线流程紧密契合的政治工作流程,实现了卫星群研制工作项目在党的统一领导下灵活调配。王平表示,从设计、研制到生产、发射,再到在轨管理,“四加一”的管理流程体系覆盖了北斗全寿命周期,形成一条链的管理制度和规范体系。可以说,北斗人的每一项工作,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在科学的制度指导下开展的。这一管理体系被实践证明非常符合星座组网工程,被树为典范在行业内推广。
北斗团队(摄影:南勇)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开创了导航组网卫星研发生产组织管理的新模式,最早形成并实践了中国航天产品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实现了项目群管理的技术和方法全面创新。独特的管理制度,不仅有力托举了北斗导航卫星组批生产和密集发射,还极大地牵引和带动了国内宇航基础工业的发展,为中国航天事业阶跃性发展奠定基础,是推动重大航天工程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益探索。
整星研制周期缩减25%,发射场周期减少27%,发射场人员减少39%……得益于不断的管理创新。在原有整星研制流程的基础上整合了总装和测试项目,减少了大部件拆装次数,从而降低了人为问题的发生概率。此外,远程测试、无线健康状态检查、测试岛、脉动式总装、智能管控等新手段蓬勃而出,使批量生产更加智能高效。
如果说技术创新驱动着北斗不断实现更高、更强,那么管理创新则托举着北斗不断追逐更快、更稳。